我对书画的看法
一、自己的作品特色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说:“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此所谓文人画。”我虽不是文人,但我却偏偏极力追求文人化的风味。笔墨情趣,画无定格,崇尚自然,不求形似求生韵,表现蓬勃向上的精神;不喜孤寒零落之态,展现富厚茂密之气象。只恨自己不会作诗,我正在努力学习,向文人化的方向进取。
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文革结束后1979年赶年集时,我用5元钱买了一幅墨竹中堂画,它与文革期间样板戏连环画剧照情调迥异,感到清新,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之感,于是我就将这幅画背了下来。这时我正在昌潍师范专科学校读书,在学校我就背临了一幅。我的一位任课老师看到了,说是很喜欢,就拿去挂在床头了。老师并从学校的图书馆借了本介绍画家的书,上边有郑板桥的一幅兰竹图,说是很喜欢并让我临摹一幅,说他在结婚的时候挂。还给我提供了一张新闻纸。临摹的效果并不很理想,老师还是很满意的拿走了。自此以后,我便与水墨兰竹结了不解之缘。
我这人很笨,但我很用功。30年前,确切的说是1986年课余时间我经常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下练字。于是我同宿舍的一位老师就杜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前边家属院里(学校前面是镇政府家属院)有一个老婆婆,来咱学校里问我们说:‘您这学校里有个老师,光在地下拿着根棒儿抠砖缝。不知道他在找什么?’惹得我们捧腹大笑。”一时间,同事们都叫我抠砖缝的。我的书法就是这样蘸着水在地下练就的。
三、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艺无止境,没有一个艺术家觉得自己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但又没有一个艺术家不自负。你只要看看他们的扮象便可知道,或留长发,或剃光头,或蓄着胡子……俨然自己是救世主。但一个时代的书画家的作品自有先后之分。这个先后不是自己排的,是作品的质量排的。正如孙过庭书谱上说的:“无俟抑扬,自标先后。”一分功力,一个层次,一层文化,一个境界。来不得半点的虚假。郑板桥说:“功夫气候暂差一点不得。”我的书画 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奈何?在书画道路上我永远是一个探索者。文化是保证艺术的航船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压舱货(叔本华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一直坚持艺术的理由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纯粹就是个人喜好。黄简在一篇论草书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有了一种难学,难记,难写,难识的书体,掌握它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它不是随手可写好的,而需要精密的构思和创作的激情,它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和积累,需要丰富的见解和广博的知识,所有这一切追求,都是与实用的意义相背离的。我们之所以这样‘折磨’自己,仅仅是为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追求。我们在那里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满足。”书法如是,画亦如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