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形质与神采

       “书之妙道,神彩为之,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段话是南朝著名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来的。其中的“形质次之”四个字,在当今时代,笔者认为此言不太准确。此段话的意思,笔者以为主要是对书以记事,文以载道而言的。在王僧虔的那个时代,书法主要是表达思想情感、帮助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文好,字好上也”。
        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在于形与神的变化。形一般指作品的字体、形质;神是作品的内容。形神兼备是古人提出来的,没有形质无法体现神韵,可以说有了形才有神。进一步说,就是形与态的关系,即原有的为形,形是固有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神风貌,思想感情,神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向往和理念。
        无论是人还是物体,怎样的形表现出来的就有怎样的神态,只有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才能正确的去创作,因为神的好与坏、奇与妙是靠形来体现的,如果抛开形单去讲神是不合情理的,也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中国书法这门特殊的艺术,其形神的关系该如何处理?以笔者浅见,应形在先,神在上,二者并重之。形是固有的物质,神是人追求向往的一种精神,形态烂漫,神采焕发;形质端庄,神采威然;形质潇洒,神采飘逸,才是正确的。
       至于王僧虔说的“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笔者认为他不是指书法的神采,亦不是纯粹针对书法艺术而言的。因为当时书法不是专门作为一门艺术学问来研究的,此其一;其二,书法在当时仅是帮助人们代替语言交流的工具,是一种方式。因而这个“神彩”应该是指文章的内容、构词的巧妙、语言的精炼,“形质次之”其意是写字行文时应集中精力在内容上;“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是指若为文时字迹优美、形体飘逸,就会使文章更加锦上添花。
        苏轼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之论,而千古经典的《兰亭序》和《祭侄稿》也能说明此话的道理。当今时代,人们把书法作为一门学问来专门研究,自然赋予其形神以新的内涵,显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就不太准确了。今人不再以书记事,以文载道,大部分书法家的作品是以写古人诗词歌赋为内容,以名文、名言、名句为主题,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书法家颠倒了形与神的关系。形是固有的,固有的为元,即元气、元神,元是一种有生之物、书法的有生之物就是中国的汉字。神是美好的、理想的东西。没有形去说神是空洞的,书法的神采靠其形质来体现。形质潇洒,神采飘然,有了端庄大方的形质,才会表现出凛凛威严的神采。所以才应该形在先、神在上,怎么能说“形质次之”呢?“形质次之”,神采能好吗?
       书法作品离开了形去说神是无稽之谈,没有标准的说法;没有标准的说法,就是胡思乱想。近些年,出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所谓书法,书不像书、画不像画的作品大量泛滥,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书法的形质造成的。
        各物皆有品,书品、诗品、画品、人品,以人品为上。颜鲁公可谓忠烈之士,他作品的特点是体严法正。体即形,只有“严正”二字,从未见”形质次之”。与苏轼齐名的大书法家黄庭坚《论书》的核心内容是重韵,他所谓的“韵”即指在笔墨之外蕴含不尽的精神风度。如何使作品以韵胜?首先要去俗。他说:“学字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形质次之”,能示人为楷式吗?如何去俗?必须加强学识与品德修养。黄氏又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人品为上,这人品靠什么来体现呢?体现人品能离开“行端表正”吗?
        《千字文》中有“徳建名立,行端表正”之说,意即品德高尚可以建立功名伟业,行为端正可以成就理想目标。离了“行端表正”,就会丑态百出,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不正则邪,邪不压正,正胜邪则治而安,邪胜正则乱而亡。此论不单说为人处世,亦可用于书法创作,启功先生对“行端表正”就极其推崇,书写过此文辞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形质次之”只强调神采,而忽略形质,在当今时代已不能适应书法的发展与前进,必须形为先,神为上,二者并重之。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2条评论

    王砚辉 发表于 2018-04-30 15:25 1 楼

    本篇文章发表于 中国书画报。 属于精简版

    (1)| 回复

    个人认证

    莉乐 发表于 2018-05-03 14:53 2 楼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