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一画论”里的(一画)一词的来源与理解 文 张雨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1696年底,石涛定居于扬州,潜心于绘画理论的著述。1700年,著名的《画语录》完成了。全书共分十八章:第一章最为重要,石涛在法自我立和绘画“从于心者”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画”作为绘画的本体论;第二章“了法”,意为从法度或方法中解放;第三章强调“变化”,响应并吸收了晚明反复古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第四章“尊受”,再次突出并强调了重视心源在绘画中的创造性作用;从第五章到第十四章,石涛开始就具体的创作问题和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些篇章中,石涛分析了山水的结构,提出可以使天地万物气韵生动的要则,描述了他的用笔系统与构图法则,第十八章《资任》可以说是书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然而“任”字的含义和他的“一画”一样使人费解,莫明其义。那么,“一画”究竟是什么呢?有的人说,“一画”就是一根线条;有的人说,“一画”就是简单的一笔,或者是画一道线,等等。周汝式将它翻译成“最初之线”(the primordial line),虽然也较模糊,然而可能较切近于石涛的含义。有的一些研究者还到禅宗里面去找根据,而这个根据,就是石涛师父旅庵本月禅师与玉林通琇的一段对话。《五灯全书》卷七十三《本月传》记载道:玉林通琇的疑问是,当“一”字只在概念上存在而还没有出现形象的时候,它是什么字呢?旅庵本月的回答是,既然概念先于形象而存在,那么,即使形象没有出现,也要算做是“文彩已彰”了。它来源于《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太尉举南阳唤侍者事,赵州云:“如空中书字,虽然不成,而文彩已彰。”无论是玉林通琇的“一字不加画”,还是赵州的“如空中书字”,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形象出现以前的“无”上面——它是无对象的空无的状态,因此这种空,是一种静寂未起的本根状态和一个最原始的层面,从佛学的角度说,它既是宇宙的本真存在,也是人的心灵状态。如果我们仍然没有忘记,在禅宗理论中,“心”所具备的特征是清、虚、空和悟——它是经过透破理性的束缚而达到的纯粹之超越。所以无论是人、社会还是宇宙,禅只承认在所有事物的背后所发生的一种不可思议境:“空”,即禅的终极存在。不过,作为禅僧的石涛可以理解,但是作为画僧的石涛的“一画”,恐怕与这则公案没有多大的关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在石涛那里,“一”即是初始,同时又是终结,“一”之前一切皆无,“一”之后万物。①笔者认为以上这些猜测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一画”的含义。石涛提出“一画”的意思应该就是道法自然,以道观象,是以每个人内心修养层次的差异,心理的和思想上的不同,就有了观察方法的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笔墨语言。这就叫师法自然师法天地,体悟自然万物之性情。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论述中,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可见“一”就是道,“道”就是一,就是自然万物,和石涛提出一画的一意思应该相同。然而石涛进一步提出的“心画”就应是作画者自己的心,用自己对自然的情感思想去师法自然物象。“一画”这个词不是石涛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是第一个把“一画”用在山水画论上的人。石涛提出“一画”之说正是哲学概念中的“本根”,是指“无极”或“太极”,“太极”是阴阳对立辩证法的统一,也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石涛对“一画”认识就是指中国传统中所包含哲学中的阴阳鱼太极图,黑鱼就是阴,白鱼就是阳,其圆形阴阳双鱼所组成的图案就是整个图案所代表的宇宙,双鱼代表着宇宙中每一个事物的整体结构,它们在诞生、发展、变化、轮回中。阴阳双鱼图中,黑鱼的眼睛中融入了白鱼眼睛,而白鱼的眼睛中又出现黑鱼的眼睛,它们是阴阳的对立抗衡、又是非常密切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因此太极有阴有阳组合为太极。石涛在他的绘画美学里的哲学也叫做太极哲学。在“易经”中把阴阳八卦里的“太极”概念加工整理成的产物。这里讲的“太极”也就是“太一”,它是指天和地也就是阴和阳在还未分开时的那种混沌的状态,石涛就把它称为“太朴”了。八卦图案生成后,天地中的道就得以而立,打雷、刮风、降水、生火、火山、沼泽的现象才得以而定。因此才有“太极”到“八卦”这样的衍生原则和理论,这就是所谓的一可以生二,二可以生四,四可以生成八的一直可以延续发展下去的过程。天地造物,神气聚散有合,“一画”之理法中参。②石涛提出的这些概念,与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含义极其相似。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中早就有“一画”这个词。陆游对伏羲开天的评价“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那么陆游诗词提到的羲皇、和石涛说的“一画”绝对有一定关系。三皇之一的伏羲,根据古籍记载,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世间万物的创造,世界生命的诞生全靠这一画。③有谓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无光,忽焉一画开天,而阴阳动静迭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运行,万物之生生不息。伏羲一画开天,岂非以一拟太极哉?则凡卦爻,莫非自此一来,固莫非太极之象。《易经》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④由此可见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的一画大概就是伏羲这一画,就是指万物初始时道的状态。也许正像老子说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中提到了”道“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道“是什么呢?大道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就是道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我们今天常说山水画家通过自身对自然的体验进行艺术反映。这样说也含有"画从于心"的意思,不过我们的心和石涛的心反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阶级内容。在石涛看来,山水画创作过程始于我与物接,经过物由我现,终于物为我化,中间贯穿着一个根本的东西--画家的主观能动反映的力量,也就是今天所说作为创作动力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山水画家如能把握并且运用"一画"这个至理大法,将会感到物为我用,法为我化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舍,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也就是画无不从于心了。于是,山水画的本质被体现了,山水画的目的也达到了。"一画论"是石涛绘画中最重要的理论,一画首先是一个物质的本源属性,强调事物所遵照的原则,它亦是艺术家们所要关注的根本原则也是创作的动力,在以往的艺术技艺上对绘画的规则和技巧的叙述。一画的思想源于中国道家思想,在绘画理论上自然而然地将创作手法和基础原理相结合,从道家的视角上说明了画家应如何自然无拘束的创作,推动了传统绘画理论的革新。⑤笔者对“一画”理解的意思就是“师法自然,以天地万物为师,正如石涛提到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注:
①刘墨.《石涛的“一画论”》
②廖华.石涛《一画论》
③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二》
④《楚锦书甲篇》
⑤周锡山.《石涛画语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