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应当百花香 ——试论中国书法之美与振兴 马 捷 今天的祖国已步入世界强国,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我们迎来了祖国历史上最为绚丽的春天。春天应当百花香,作为中国国粹的书法,也应当再度开放。 足以彪炳新时代中国书法艺术成就而光照古今的经典和大家不可能唤之即来。但是,普及书法知识,认识书法美,掌握书法技能,却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一、当代书法所处的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每个人都离不开写字,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就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与崇拜,甚至还能坐办公室、能进机关。因此,写字自然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动手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个时代,书法悄然从写字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专业书法工作者及其业余爱好者的百万大军为此痴迷,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新时代书法兴起,是通过中书协的历次国展和举办的各种展览以及由此产生的中书协会员,权威性地引导广大的书法爱好者。 地方性的书法协会以及地方政府、民间成立的书画院吸引了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各种形式的书画展,在潜移默化地提高大众的书写能力。 书法正在走进中小学校,练习书法成为新兴热门课程。 跨国界的书法展览,使书法艺术走出国门,扩大了中国书法在世界的影响。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互联网的兴起,打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中国历代和当今活跃在书坛的书法家精美的作品,甚至能够一对一地接受他们的指点。 …… 中国的书法事业伴随着民族经济文化的崛起而复兴,这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幸事。但是,我们应当正视当今书法发展的窘境: (一)书法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是在中国大陆,简化字已经施行了整整60年,也就是说当今的书法家以及书法爱好者,大多数没有经过严格的繁体字和文言文训练。二是我们面临的是互联网普及年代,人们不再因为自己丑陋的字发愁了。前些年庞中华、田英章的汉字书写能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假如没有钢笔,能写出像田英章一样的“馆阁体”;假如没有电脑,能写出庞中华一样的漂亮硬笔字。“字无百日功”,他们的书写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把书法与写字截然分开,无非是在故弄玄虚。当今各种书画展览多如牛毛,展览只是开幕式热闹,观众远不及主办方会员及其亲属朋友多,开幕式后的几天,则门可罗雀。据大致估计,春联被收纳者悬挂在家中不到10%,被精心收藏的不到5%;书法家们免费提供的字画,大量被画廊低价出手或废弃,许多给书画院的作品堆积成山,许多书家几年甚至几十年积攒未出售或出手的作品甚至用货车才能拉完。通过互联网出手的书法作品越来越低,其中不乏功底深厚的好作品。民工创造的劳动价值普遍超出了书家,那些前几年还以此为维持生计书法家纷纷转行,无奈地将书法变为业余爱好。西方油画主流艺术从十七世纪以来就进入大众家庭,并一直延续至今,在古玩点、画廊、商店甚至超市都有各种档次的画作出售。而在中国,书法作品家庭装饰的极少。 (二)书法艺术在市场上严重贬值。书法既然成为一门艺术,那它就具有商品的属性,具有交换价值。一些有名气的书法家,日进万金,全国各地的书家也通过自己漂亮的字,获取不菲的收入。字如其人,由于写字最能代表个性特征,社会名流也加入到此行列,而且是天价,书法名人作品的价值比不过名人书法。“字因人贵”,扭曲了书法的艺术价值。最为典型的算是贾平凹,他很坦然:“我最清楚不过,我的书法是缺乏基本训练——而这又是当今流行的一种要求。我也明白,我的书法多多少少借助了我在文学上的声名”。同样是从事艺术的,但差异会很大。如果从全国分别取前100名演艺名星、前100名绘画名家、前100名书法名家的收入差异来比较,我相信:书法名家的收入不及演艺明星的百分之一,不及著名画家的三分之一。 (三) 数以百万计的书法家生活状况比农民工还苦。当今要办一个书画院很容易,稍微有点书法功底的参加了几个甚至十几个书画院并非鲜有。每次展览,书法家都要提供自己装裱好的字画。有的企业老板附庸风雅,办起了书画院,想利用书画院获取利润,但今天的书画市场已今非昔比,私人老板感叹“偷鸡不着蚀把米”。参加书画院的“笔会”,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天,往往换来的只是无任何报酬的免费午餐。书法家节日期间免费为群众写的春联,是有单位赞助的,书写者在冰天雪地里,在烈日炎炎下,用餐常常是一盒低劣的盒饭,而哪些主办方的领导在接待上花钱从不吝啬的。请人搬一瓶矿泉水上楼,付费天经地义。亲戚朋友想要一幅字,是人家看得起你的字,还意思收钱吗?书法家全成了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真君子。 (四)我们正处在大师多,权威性指导少的时代。“书法大师多如狗,书院主席四脚走”。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宣传和自我宣传的成本。同样一幅字,都可以捧上天;也可以贬入地,书法鉴赏处在鱼龙混杂的时代。我们且把书写能力比较强的分为三类吧:一是获得中书协以及地方协会会员资格的,是正规军;二是通过民间书画组织认可的,则是浩浩荡荡的百万大军;三是混迹江湖的人士靠媒体炒作的所谓创新大师。三类书写高手伴随着书法的兴起,骂战从未停止过。 二、什么是书法的美 (一)所有艺术都具有美的属性。美具有共性的美,也有个性的美,个性的美是建立在共性美的基础上。就像西方油画一样,我参观过巴黎卢浮宫以及罗马、维也纳、圣彼得堡宫廷油画,虽然我是在异国他乡,同样能感受到它的精美、它的震撼。当然也有另类的,如毕加索的画,他的油画形式极简洁,内涵极丰富,完美得处处令人叹服。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其中一定包涵着众多的且被普遍认同的规律性技巧,这类作品应当是艺术的主流。书法作品也一样,有的好作品包涵了太多的非规律性技巧,这类作品不应当成为书法的主流。书法界一味求偏、求奇,与大众认识的古代书法就相去甚远了。 (二) 艺术的美都是经过时间和大众检验的。古代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书法大家作品,绝大多数是众所周知的美,当然也有书法功底深厚的书家,学书者一时难以认识它的美,但不应当成为书法美的主流,应当成为书法研究的对象才是。历数古代书家流传下来的钟繇《宣示表》、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张旭的《古诗四帖》、米芾的《蜀素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赵孟頫的《汲黯传》、文徵明的《草堂十志》等等,有哪一幅不是大众公认的美。就拿近代说,民国四大家的书法作品,也是经过时间检验和大众认同的。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和碑林,映入眼帘的都是我们熟知的书法之美。 然而,中书协评价书法作品却往往引用以下两种观点,就有失公允了。 一是“四宁四毋”。 从近来中书协评价书法作品的导向是“书法不仅仅是以上传统意义上认可书法才是书法”,这种鉴赏标准并没有错,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有的书法很美,不是大众一时间就能认识到的。但是,演绎成“离开传统意义上认可的书法就是精品书法”,就是在行动上犯了逻辑错误。中书协举办的展览中,确实是充斥了过多的不被大众认可的作品。他们常常引用傅山所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完全是出于当时贬低赵孟頫的需要,才说的这番气话,众所周知,傅山本人的书法作品也十分符合主流书法的审美呀。当然“四宁四毋”对学书者也有积极意义,就是书法切忌刻意造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当代王镛、沃兴华、刘彦湖、于明诠、曾翔、王冬龄、石开、程风子、何应辉等活跃书坛,有实力的人,其实书法功底是不缺的。但与忠实传统认可的书法,具有扎实功底的众多从事书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相比,他们可能就不会独领风骚了。 二是不学汉碑,书法就不算入门。 这可能是书协评委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又一个标准吧,这也是从书法源头(魏晋以前)来评价书法作品,难怪国展中的获奖作品都带有太多的碑味。汉碑是东汉晚期石刻制度仪式化及隶变终结的产物,“师碑”还是“师帖”?“师笔”还是“师刀”?这是学书者遇到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学书者个人的审美取向,也是历来书法界争论不休而没有定论的问题。碑讲刀法,碑虽然基本能忠实原帖,但有二次创作的痕迹,碑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雕刻者的水平。学原创书法,还是学刀功,把学书者弄得云里雾里。启功先生说得好:“《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名为冠冕。龙门诸记,豪气有余,而未免粗犷逼人”,学习书法究竟师碑还是师帖?启功先生说:人各有所爱,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酒与茶一样,有的人喜欢饮酒,有的人喜欢喝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既饮酒,又喝茶,这又有何妨呢? 把以上两点吃透,离国展的要求也就不远了。在国展涌现出不少获奖专业户,比如黄继革、李国胜等,经常问鼎最高奖项。比如说这位黄先生,楷行草隶篆都能写,都能获奖。要论水平,可能不算一流,但很符合评委眼光。这样的投稿专家近些年也涌现了不少,他们把评委的口味都摸清了。国展在打造一大批中书协会员,中书协会员又在快速打造国展高手,循环往复,无穷尽也。 三、振兴当代书法,“路在何方” 世界上有七千多种文字,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文字就有140多种,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书法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其他文字没有像汉字一样除了可以用作文字交流,还可以挂起来欣赏的。作为炎黄子孙,都应当由衷感到骄傲,珍惜这一瑰宝,这不仅仅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使命,更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书协的当代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多少入展高手,而是向社会普及书法知识,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书法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是要让今人认识到书法之美,掌握书写技巧。写字要正确、清楚、端正,并逐步提高其运用美学知识,表达心灵轨迹的能力。对于如何写好书法这一问题,新中国诞生的书法家诸如郭沫若、沈尹默、沙孟海、启功作出了榜样,他们都在不同时期推动和影响中国书法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以渊博的知识向我们昭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这可能是国展获奖者中没有几个能做到的,这也是从古至今书法大师作品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书法上,要客观评价在社会影响较大的书法家同行,排他性宣传是不可取的。苏士澍说:“楷书要学颜柳欧赵,不要学今人某某某!”。可以说,在当代没有几个能像田英章把欧体发扬得这么好的。苏士澍以篆书见长,田英章以欧体见长,相煎何急? (二)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书法作品进入千家万户。现在重要的不是把书法大师的作品藏在箱底,待价而沽。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多数人字都写不好的时代,并不是大多数人乃至学书者都理解中书协评委的标准“书法不求漂亮”的现实。那些像柴火堆积、像火柴棍乱撒、像猪肠子悬挂的创新作品,远离了大众,再有功底,只能是专家们在孤芳自赏。如果一个城市有太多这样的字做成的牌匾,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这样的字挂在家庭,我们的后代则会“东施效颦”,还是留给我们后代留一点文化清风吧。但愿近年来国展中的某些获奖作品不是“皇帝的新衣”。 (三)书法创作应当以传统为主。在此基础上“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的垄断。中书协的导向,已经引起众多民间书写高手的反感和抨击,难道中书协不值得深思吗?不是民间缺少书写高手,而是中书协的门坎怪怪的。很多书法高手进不去,或者是书法高手反感,“道不同不相为谋”。发现和重视这一批民间高手,正确引导当代书法潮流,这应当成为中书协的任务。我在微信群里,发现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遍被点赞的、被收藏的作品,往往不是来自中书协会员的作品。是大众的眼光出了错,还是中书协的审美导向出了偏差? 应当承认:当今的书法国粹在历史上是落伍了,但我们是处在全社会不需要写多少字的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普及书法知识,怎样认识和掌握书法之美这一全新的课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任重道远。 春天应当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