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如何理解把握中国画的笔墨

         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也就是说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基本标准。自从古代文人参与到绘画中来,笔墨更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而在中国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这种影响渗透到山水、人物、花鸟等各门类的中国画创作中,以至于人们把笔墨视为中国画的底线。


          围绕笔墨的研究论述,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数不胜数。既有工具论,也有技法论;既有文化论,还有玄道说,不一而足,难免令初学者无所适从。那么对于习画者而言,如何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中国画笔墨语言呢?笔者认为习学画者,理解和把握中国画的笔墨,首先是认知中国画笔墨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其核心。


      一、中国画的笔墨发展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以笔为主的阶段。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在魏晋时期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尚没成熟,人物画占主导地位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通过线条的勾勒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用笔的方法被广为重视。


         如魏晋时的顾恺之不仅创造了“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铁线描,而且他的画论对用笔也有很深的阐述。从其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画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用笔经验,对用笔有了理性认识,认为用笔变化万能千,“难以言悉”。


      第二是笔墨并重阶段。经过魏晋时期的酝酿、发展,唐与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画论进一步确立了用笔技法的重要,并逐渐重视用墨,提出了“笔意清润”、“水墨渲染”的理念,墨的运用越来越受重视。


      五代的荆浩首次将笔、墨列为对等的两个范畴,提出笔墨并重的主张,并言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采二者之长,成一家之体。”


      第三是笔墨超越阶段。经过唐、五代的跨越发展,宋代出现了文人画的概念。文人的参与,使绘画不再单纯追求笔墨技巧,而是对笔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墨自此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底蕴,成为画家才情、人品、胸襟、学识、逸气的载体。


         随着元代画家引“书法入画”的极力倡导,明清山水画向着笔墨形式的极端化发展,笔墨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至清代石涛提出了“笔墨氤氲”的审美理想。


      而这一理想由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继承发展,黄宾虹经过广泛研究传统,不断师造化之“内美”,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笔墨法,总结出了“五笔七墨”法。从而将笔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些观念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华文化在中国画的体现,也使中国画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二、习画者需理解和把握的笔墨核心


      笔者论为,对于习画者而言,理解和把握笔墨,重要的是在观念上和操作中注意把握一个核心,那就是:通神达意,一笔见浓淡;立格传情,笔笔见笔。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直指核心,承文载道的往往是看着简单的内容,而理解和实践起来却需要长时间用心体味。


      通神达意,一笔见浓淡;立格传情,笔笔见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观念层面,二是技巧层面。


      在观念层面理解“通神达意,一笔见浓淡;立格传情,笔笔见笔”,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中国画及中国画作为艺术的根本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根本而不会在众说纷纭中迷失方向。


           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到当代,已经成为画家的心怀、气质、修养、品格的写照,其价值在于它贯穿着文明、文雅的风度,具有浓厚的文化理念和无尽的美学内蕴,不肤浅,不露骨,不流于直铺其事、横陈其态,也不至于赤裸裸地抒情、直板板地说理,从而造成一种浑浑然天成的内美风致。故习画者首先要对中国画的内美有较清晰的认知。充分理解中国画看气象,讲神韵,重格调的美学追求。


      通神达意,一笔见浓淡。强调的是作品要通透物象之风神,传达自然之意境。提笔之时心中有万千事物聚于胸中凝于笔端后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下笔挥笔徐行后,水墨交融自然渗透的痕迹,要随心赋性自然天成不造作。


      画者要充分把握所画物象的形象特征、内在神韵,赋予自我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认识鲜明化、提纯化。落实在画面上时,每一笔都是笔笔生发,一笔之下墨色不乏浓、淡、干、湿、枯之变化,妙趣天成。


      立格传情,笔笔见笔。强调的是习画者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提升眼界,以高格调的作品为师,取法乎上以笔传情。作画时,画面的每一笔都涉及经营取舍,每一笔都是作者修养的体现。习画者要参透画面,方可下笔,做到笔笔生发,一笔之下书法用笔,每一笔都丰富画面,传达情绪,凝聚形成作品的格调。


      在技巧层面做到“通神达意,一笔见浓淡;立格传情,笔笔见笔”,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中国画作画工具优势,使画面效果能够有效传达情感。这就要求画者画前谋划好画面,下笔后直抒胸臆不拖沓,行笔时中锋、侧锋、竖笔、卧笔、拖笔随形就势,捽、擢、勾、挑、提按、角转、刷抹顺手拈来,使线条张扬个性。用墨时积、皴、渲、烘、渍、渖,配合顺、逆、徐、疾、按、提、颤的不同方法,使画面呈现浓淡枯湿焦渴的不同水墨变化。


          这些不同的笔法、墨法同表现物象的点线结合起来,通过勾皴染擦表现各种笔墨趣味。当作者借物托情的思想,通过笔墨得到充分的表达时,我们说做到了通神达意、立格传情。


      习画者在画画时要清楚,笔墨受工具材料的影响,如同样的运笔方法,软、硬毫笔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生熟宣纸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具体绘画的过程中,要做到每一笔,墨色有浓淡之变化;书法用笔暗合“平、圆、留、重、变”之笔法(详见黄宾虹《画谈》),每一笔,用笔不重复,一笔之中有变化,笔笔相接气韵相通。这就要求习画者,在下笔前多思多想,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时无所顾忌,做到全神贯注;下笔后因势力导,做到一气呵成。


      在画面上一笔见浓淡,笔笔见笔,习画者在调墨时,要清水润笔,墨入三、五分;下笔肯定,笔笔生发,笔中墨尽再蘸墨。切忌心中无数,反复涂抹,照猫画虎。在用墨时,灵活运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使墨色富于表现力。


      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偶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笔墨之中蕴含着中华文化滋养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美学风范和审美格调,其内涵在当代亦与时俱进。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习画者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坚持 “温柔敦厚”,“渊涵渟蓄”、“含吐不露”的观念,重比兴、重寄托、重浑融、重蕴藉,力行“去淫滥而归雅正”,表现“微而婉,和而庄”的风貌,取法古典,养成艺术感受力和高雅趣味,自然而然、不见行迹地获得某种高雅正大、浑厚蕴藉的审美格调,在笔墨中传达深沉的社会内容和无尽的艺术内涵。

    (文/孙喆)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