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静嘉堂收藏的“曜变天目”,虽然日本政府定为国宝,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件普品,为什么?
日本三件“曜变天目”都只是民窑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进过皇宫,都只是模仿皇宫的异毫色变的建盏而烧造的民品。从中国杭州出土的残件的颜色就可知,残件上的兰色明显比日本那三件更加湛深和协调。就是这件杭州出土的残件也只是民窑仿皇宫的东西。从出土的那种带“供御”款的残器,可知当时宫里是指定专人监督“供御”建盏的烧造的,有着极为严格的规章制度,稍有缺陷都打烂掩埋。
“供御”款的建盏都有“供御”刻款和印款在盏底;都有修胎和修釉,不存在不修边幅随便敞釉的现象;黑色圆斑明显是属于次品,是还原焰并未烧透而形成的瑕疵。这就告诉我们,烧制建盏,铁胎、厚釉、高温、一次入窑一次成型是必备条件,黑色圆斑和色晕都是随窑变而产生的非必备条件,其变化则看天意。
我认为是“普品”,和别人认为是“天下第一盏”,都是属于见仁见智的各家之言。前文曾说过,只有建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爱之上,才能相对客观平静地对待一切文化产物。日本人认为他们收藏的“曜变天目”(专指静嘉堂那只)是“天下第一盏”,自有他们评定的道理,但我不会别人说是什么就全盘接受什么。
我们来看看他们具体是怎么说的。
引用最多的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从上文可知,曜变是“神品”,罕见之物,价值“万匹”。一句话,很值钱,这也是大多数引文所说的:按当时市值和现在比,大概值一千多栋别墅。
我们先略过它的价值连城,看看“神品”的具体描述:地黑,有小而薄星斑;有绕着星斑的“玉白色晕,美如织锦”。
“地黑”——显然指的是背景色是黑色;
“有小而薄的星斑”—— 这是讲的“薄的星斑”,并未像后人所描述的:斑内是黑色(也被称为“斑核”),这显然不是指静嘉堂的那件“曜变天目”,而是与日本历史相关的“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所随身携带的那只曜变天目盏,相关资料大家可在网上搜到。需要指出的是,现存的三只“曜变天目”无一与上面古籍记载的曜变天目特征相符,多数是蓝色色晕,斑内是黑核,而织田信长那件是“玉白色晕”。
我认为斑内黑核,实质上是还原焰烧造时,室内温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所形成的瑕疵。当然,这不影响日本人把这种烧造瑕疵当作是美来欣赏。至于日本人为什么能赏这种美,恐怕还得从他们的文化基因去寻找。
日本著名的中国古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1900年—1975年)在《天目》一书中曾给出曜变的释义:“建窑所烧,在挂有浓厚黑釉的盏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晕状的光彩者为曜变……‘曜变’亦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可见,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是潜存着太阳神光辉灿烂的印记的,从日本国旗和日军军旗可看到这一深层思维的脉络。从“斑核”到“太阳黑子”,再从“曜变天目”迎光呈现的七彩光芒,整个宇宙星空,盈盈在握的感觉,肯定是很爽的。
前面讲到,一般而言,有供御刻款和印款的建盏是进贡给皇宫里的,但并不是说没有底款就不曾进贡皇宫,皇宫里也有没有底款的极品建盏。
另外,很多有关建盏的资料都说,自南宋以后建盏的烧造就失传了,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自宋以后,建盏并没有停止烧造,只是不再像宋代时兴斗茶那阵子那么热火,但仍有烧造,也有实物和传世之物存世。
我之所以认为静嘉堂那件“曜变天目”是普品,是把它同当时中国制作的顶极建盏实物相比较。稍稍平心静气当不难明白,在日本的幕府时代,仅凭一些僧人和留学生是不可能拿走藏在中国皇宫深院里的极品建盏的,能带走的大多数是普品的东西。
03
日本人认为现存的称得上“曜变天目”的三件建盏都只在日本,而中国一件沒有(除了那件杭州出土的残件),他们是很引以为傲的,也引得我们许许多多的工匠们去学习和朝拜。学习的态度和对本民族文化精品的崇拜是值得肯定的,但盲目崇拜,特别是别国根据当事国国情做出的结论就不一定要盲目不加分析地附和,甚至学错了对象,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如果有真迹,相信没有人去学唐代模仿的东西。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自有其优长,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种学习和借鉴应当建立在客观而平等地对待我们邻国的心态上。过往而言,我们对日本的态度经常趋于两端,关系顺畅,就一切都好,好得一塌糊涂;关系不顺,就一切都不好,坏得一塌糊涂。
实际上两国之间既有一衣带水的关系,又有一衣带血的关系。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客观事实,不容忘记!我们在不忘过去的同时,更要注重未来两国的互动和发展。
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只有自强自立,自爱自尊才能树立自觉的自信,才能平等地客观对待其他的国家、民族和个人。所有的妄自菲薄和盲目自大都是实力和内心不强大、不平稳所致。
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是需要引起我们反思的。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我的理解是: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建立在具备“一战能灭人之国”的实力基础之上,否则就只是“吹着口哨过坟场---酒壮熊人胆”而已。
那么,顶级建盏就只留存在日本了吗?当然不是,上天也不会那么残酷地对待曾经创造了如此辉煌文化的中华民族。在拿出实物印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之上,没有文化上的自觉,就谈不上文化的自信,就容易陷入不是文化上的盲目自大,就是文化上的妄自菲薄之中。更为值得我们当下中国人警醒和警觉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自觉文化自信的同时,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爱,一个不珍惜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个人,是不会得到别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个人的尊重的。近日,在日本展出的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是属于中国书法国宝级的文物,然而……然而就借展了,这让海峡两岸的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儿女情何以堪。
中国文化是讲究谦让、内敛和隐忍的,但是,是有尺度和底线的。中国人有自己本民族对文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建立在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础上。这种融合是整体完整的融合,这种整体融合体现在一切文化器物的灵动妙用上,比如品茶的茶盏。
中国人讲究“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讲究“器以载道”。儒家讲“自如”、释家讲“自在”、道家讲“自然”。无论是自如、自在还是自然,都求内心的平静安然。茶,当然是适当的媒介,品茶之器的建盏具备了以上的功能,也就具有养心、养眼、养魂的功用。
有朋友希望我推荐收藏当代师傅(特别是曜变类型)所制造的建盏。说实在,我不想向任何品茶者推荐现代任何人制作的建盏。因为,品茶用盏是极个性化的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一位建盏师傅都有其长处。
只要你喜欢,就是至爱。
也给每位致力于建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师傅们说两句:做你的盏,做属于你自己的盏,心系一境,心无挂碍,精益求精,静待花开。想了解更多,关注了缘文创公众号 +(LY_Cultu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