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含“道”暎物.中国山水画最大的格局

         在中国山水画论中,“含道暎物”“澄怀观道”的“道”是最常见的字眼,“道”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思想境界的源头,从某种角度说,中国山水画最大的格局是“道”。


        如何认识中国山水画的“道”呢。20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老子说:道可以说是无,也可以说是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你可以从虚无的角度,揣摩道的奥妙。可以从实有的角度,寻觅道的踪迹。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中国山水画中的“道”,源于此“道”,可以说它无,比如山川的空灵万静,你就看不见,摸不着。可以说它有,你伸手可及,环顾皆是,比如厚重的山体,深秀的林木,甘甜的泉水。古人所说的“含道暎物”,首先是含“道”而后暎物。这是古代先贤确立的关于中国山水画“道”的格局。谁能把握这样的格局,谁就成为一代宗师。

           宗炳论山水画时说: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此是仁智之乐也。从宗炳的“质有而灵趣”“仁智之乐也”,可以端倪中国古代圣贤游历山川而得山水之“质有”,并以此外应万物的关于道的格局。应“山”,得“山”安静、沉稳、厚重之德性,所以得乐山之格局。应“水”,得“水”之流动、活泼、利万物的善性,所以得乐水之格局。圣人,智者、贤士以神法道,精神与道是一致的。中国山水画的大格局存于乐山乐水之中。

         山水画家体验道,要效法先贤,行走于群山大川,平原山野,高峰幽谷,神潭逸林。从空灵万静,虚无缥缈中感悟山川之灵气,之神气,之“道”气,从险峻,高大中感悟山川之伟岸,之厚重,之“道”貌。画山是画大山之安然沉稳,坚若磐石,苍郁深秀,幽谷逸林。画水是画水之碧波荡漾、滋润万物,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大格局(道)。

         “六法论”上说“应物象形”,《山水画序》说“含道暎物”。仔细推敲,“应物”就是“暎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含道”方“应物象形”。中国山水画有道则“气韵生动”,无道则暴戾昏暗。“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我有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从某种意义上说 ,“道”就是天有是权,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运山川之气脉。法道而行,含道暎物就是“我有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所以历史上山水画家,如二李、王维、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石涛等等,无不到山川中去感悟天地灵气。他们以沉稳厚重、水利万物为道为法,乐山乐水,顺道而行。成就了中国山水画的大格局,成为后世尊崇的一代宗师。

          品味中国画的道,还要看历史上以画山水得名者是什么人物。为什么他们的山水画格局超凡脱俗。从中找出借鉴贤愚的经验教训。宗炳在《山水画序》上揭示了这个规律。他说“自唐至本朝,以画山水得名者,类非画家者流,而多出于缙绅士大夫”。就是说,历史上画山水画最好的画家,并非职业绘画工匠,而是士大夫即今天人们称呼的知识分子。在我看来,这些知识分子未必都有宽阔的胸怀。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应该是法天、法地、法道的贤者、高士。他们胸怀天下,万事包容,公义坦荡。他们“致虚极守静笃”,“含豪运思”,宁静致远,以一管之笔,方寸之能,决百世不朽之画格。这是当今山水画家特别引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满朝朱紫贵,未必道德人。决定山水画大格局的,一定是有学养、修养并品德高尚的人。

         本质上,含道暎物的核心点在“道”,着重点在“瑛”。“道”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比如大道至简,“行不言之教”,“天地所以能且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故几于道”。“瑛”是外应万物,是表现“道”的艺术方法。比如“应物象形”“以形写神”“以神法道”,“骨法用笔”都属于外应万物。有道的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乐山乐水的人文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精神所在。中国山水画最大的格局是“道”。有“道”则明,无“道”则昏。


        来源(丹青居士)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