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书声琴韵(一)

    书声琴韵(我的大学一)
    2011-07-25 17:27阅读:113
    书 声 琴 韵
    ——我的大学(一)
    有两件事感到遗憾:其一是没进过军营,其二是没上过正规大学。
    尽管还没退休,但实际上已在实习着了退休的生活。自2009年教育局公布视导员以来,学校再也没安排实质性的工作,当然每天还要去正常上班。视导员这个职务,也没有一定的职权和职责。听大家议论,字面理解“视导”就是看看,然后指导指导。这样的虚职可能是上一级领导对一些干部的一种照顾抑或是一种安慰。既然退到二线,有谁会对现任领导去说三道四呢。
    忽然间从从繁杂的行政事务、领导管理岗位上退下来,从整天的接待应酬,突然得到一种清闲,好像得到了一种释怀,但有时也突然感到一种莫须有的空虚。整天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也常常感到无聊之极。
    二零一一年,春回大地,在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报名参加了区老干部大学。原先只想报以一个班,后来想,每周一次一个半天,到城里虽然不很远的路程,但来一次,就上一天吧。恰巧每个星期四安排的学习内容很符合自己:上午书法,下午二胡。就这样交钱注册,接着就成了一名老干部大学的学员,也圆了上大学的梦。
    对于书法,原先就有一点基础——所谓自学成才。二零零三年卸任校长,局任命镇教育工会主席,闲暇的时间相对较多,空闲的时间拿起了笔,后来从友人处得到了一本王羲之的草书字帖,便随时临摹起来。后来在镇上、区里以及市里的书法比赛中也获过奖。这样有了一点成就感,加上爱好,学习书法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很早就想找一位书家,从楷书学起,以来受过名师指导,二来从基础学起,以后再学学草书,三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充实和丰富。这样我就选择了楷书班。
    我们的教材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 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于楷的特点,正如郭尚先所评:“《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因此千余年来,此碑成为人们临习楷书的范本。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仕隋为大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教我们书法课的老师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是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他的教学风格依然是儒家风范:理论—示范—练习—作业—批改—讲评。从他的教学过程,足以看出其丰厚的书法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先生先从八个基本笔画学起:横、竖、撇、捺、横折、竖钩、方点、长挑。
    平时写字,习惯自由,任意挥洒,无拘无束,没有章法。初学正楷,需横平竖直,中规中矩,一切感到那么不自由,拘谨得很。一切从头开始,有关书法的知识也日渐丰厚。古人认为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而关键在于有骨有韵,骨韵、刚柔相辅相成。中国书法,在用笔、结字、章法里无不充满着辩证关系。运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漏锋,运用起来变幻无穷。老先生讲完课就布置作业。教几个字就布置写着几个字。每次学员交的作业先要挂在教室的墙壁上,作为展示,然后再交给老师。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写得好的,就在一个字或一个字的笔画的一边画上一个“O”,表示这个字或这个笔画写得很好。写的不好的,老先生就在一旁写一个例字作为示范。开始几个周,我没敢交作业,原因是自己写的太差,不敢往墙上挂或交给老师。后来一位同学开玩笑地说,你再不交作业,下学期就要留级。后来加强了练习,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运笔,结字,渐渐的有所好转也正常交作业了。
    有时,一个笔画要反复练习一两个周,有时一个字要反复写几十遍或上百遍。如:竖钩。原先认为这个钩是挑出来的,实际是边推边提出钩,这样的钩含蓄、有力、雄健。学习书法,不仅要临帖,还要读贴,去体会汉字书法的神形兼备。每天清晨起来就写一会,每天笔耕不辍,直到把一个字写好,再去体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会有另一番含义。
    学艺术做学问同样有一个做人的问题。书品可鉴人品官德。中国人重视书写者的人品,认为人品高,书品也高。做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人品要高,心地要争,心胸要开朗,雍容和厚。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艺双馨”。欧体的主要特点是外方内圆。而颜体则是外圆内方,这极像做人一样,有的人很坚持原则,有的人处事很圆滑,有的人绵里藏针,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实际,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做一个好人。“安”字,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女”字,甲古文中的解释是,一个女人规规矩矩的跪坐在家里的意思,所谓“安”就是女人在家里要懂礼仪,要会坐,坐姿好是有礼的表现雅士自我的一种养生,因此女人要端正稳重。
    王羲之写的竖弯钩,也叫浮鹅钩,很像一只鹅浮在水面上。他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是:冰开鲤跃 书换鹅来。有这么两段故事:相传一个王姓人名曰王祥,其人安贫守道,善待邻里,孝敬父母乡里人皆曰此人为孝子也。一次,其母病重想吃河鱼。王祥为母来到河边,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只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哪里能打捞的鱼啊!想到病榻上的母亲,王祥解开上衣,用温暖的身躯为母化冰取鱼。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河冰开裂,一条鲤鱼破冰而出,王祥提鱼回家做鱼汤喂母。母愈,王祥成为孝敬父母的楷模。另一个故事:王羲之自幼非常喜欢鹅,但无钱置鹅。卖者见其状,说不要钱,之以书换鹅,后学书弥而不懈,终成大器,其中“浮鹅钩”相传至今。
    “点”的故事,点画无行笔,落笔成点。点如坠石,点似瓜子。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被称为书法“两王”。据说,一次王献之写字的时候,一个字露掉一个点,王羲之给儿子的字补上了一个点,其母看到儿子的书法夸奖其子曰:我儿磨墨三缸水 唯有一点像羲之。可见这书法非一日之功。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结束了,我的书法也天天向上。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给力,他们说,有的同学已经学了七年了,你进来的晚,这么短的时间,进步算是很快的。这当然也成了我日后继续学习的动力。
    这学期一共13个课时,6月23我们就放假了,下一次开学是9月1号。
    下面是我的作品:你们看看还行吗?我还会再努力!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