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独钟笔墨情与趣金陵山水又一人

    著名山水画家赵安平

    独钟笔墨情与趣 金陵山水又一家

    ——记著名山水画家赵安平

    伍先飞

     

    【人物档案】赵安平,南京市人,著名山水画家。

    自幼酷爱绘画,青年时期曾跟姨夫胡国仁(金陵画坛著名四老之一)学习中国画,后又一直长期从事包装印刷美术设计工作,为学习中国画积累了厚实的基础,从而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勤奋好学,经过数十年的不懈追求,使作品面目千变万化犹如身临其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现为南京市美协会员,江宁区美协会员,颜真卿书法研究院会员,“上元八友会”成员之一。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被广泛收藏,深受业内人士赞誉。

     

    82e1a9792df30e76e45b3b931a4b6db_看图王.jpg














    多年前便留意“赵安平”的名字,关注他不仅是因为他创作的那些极富个性魅力的山水画作品,而是行走在艺术旅途中的他,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和精神。

    从一个绘画爱好者到一位成熟的山水画家,赵安平走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他不像某些专业画家那样,艺术人生安排得十分合理,没有漏掉任何成功的环节,而是凭着自己对绘画的一种热爱、执着和痴迷,在浮躁的世俗化世界里,极力保持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由,倔强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心灵与艺术旅程。

    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力量,更何况他固守的是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性格,这不仅需要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更需要一种艺术担当。

    赵安平给了我们一份成功的摹本。

    有人说赵安平的绘画成就与他的天赋、师承、好学和不安分有关。

    这话不假。

    南京秦淮河畔湖熟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是“湖熟文化”的发源地,清人李焕章曾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地理特征:“梁帝分封处,秦淮古渡边。隔桥双市井,环水万家田。”由此可见,湖熟镇的厚重历史与光芒。

    1959年,赵安平出生于这里时,这里还是一个桨声灯影的繁华商埠。在他的印象中,自己从小就在湖熟八景中随性游玩,光着脚丫在青石板长街上率性奔跑,常常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在河边码头戏水,看河中小船上捕鱼的鱼鹰,看小客轮在河中来回穿行,或者,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从灵顺桥上一头扎进秦淮河里游泳……

    或许是受这块土地的孕育与滋养,赵安平自幼便十分聪颖,天赋极高,极喜欢画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所见所闻不断增多,他的思绪与情怀,便开始从这里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飘过古镇,飘过宝塔山,向外飘去。

    在共和国的记忆里,1966年这个特殊符号总能引起一代人的阵痛。这一年,赵安平上学读一年级,走进学校大门时,第一眼就看见学校墙壁上的宣传画中有一本书,书上有两个大字“修养”,很多笔头戳向它。他不懂是怎么回事,后来才从老师口中得知,是在批判一本叫做“修养”的书,便似乎隐隐感觉到,画画还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就经常躲在家里不停地画画。

    那时候文化匮乏,想画画找不到绘画资料,赵安平就经常去街上看各种宣传画,看回来后就凭着记忆在纸上画。

    由于平日里勤奋好学,赵安平知识面非常广。进入初中后,由于画画得好,他经常被老师安排出黑板报、画刊头等。为了提高赵安平的绘画水平,学校将他选送到江宁县文化馆,参加江宁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届美术培训班学习,跟文化馆美术干部陆宏盛学画水粉、水彩。

    陆宏盛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今南京师范大学),曾任南京市江宁师范学校美术教师,荣获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名誉主席、中华美协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文艺文华奖”金奖。在陆宏盛的辅导下,他开始学画素描、速写,画的石膏像深得陆老师夸奖。

    正当赵安平沉浸在对绘画的美好憧憬之中,17岁高中毕业时,在红旗与歌声中,他被下放去五七林场,开始了一段极为艰辛的知青生活。

    在这里,他经历了身心的双重锤炼,虽然时间只有短短一年,但这却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曾过着一年内没有吃上米饭、吃着萝卜缨子拌辣椒的日子;他曾参加过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次收工回家,都累着倒在床上,连饭都不想吃……尽管如此,他的灵魂深处,似乎有股神秘的能够穿透心灵的力量在时时提醒着他,召唤着他,使他潜藏在心中的那种梦想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相反,积淀在内心深处的艺术情愫,反而想更加强烈地流露出来。

    他坚持着画画。他走上山坡、走进林场、走进知青生活,去画素描,画沸腾的生活场景!

    因为会画画,一个偶然的原因,他被调进入金箔厂贴花车间做美工设计。画画,改变了他的命运!

    对于任何一位著名画家来说,生命的积淀往往比绘画技巧更为重要。

    调入金箔厂后,赵安平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对生活充满希望。他好学上进,不懂就问,尤其是跟着厂里杨师傅在石头上学制版设计,用零号小笔画线条,给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练就了驾驭线条的能力。

    这种执着与勤奋,那种细腻与情趣,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增添了浓浓的笔墨诗意。

    而这种情趣,又激发他对绘画更加痴迷和热爱,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绘画上。

    母亲见赵安平如此钟情绘画,又是画画改变了他的命运,就更加支持儿子画画。有一天,母亲将他带到姨夫胡国仁家,让他跟姨夫学画。

    赵安平第一次听说有个会画画的姨夫。因为在文革前他年纪小,姨夫住在南京市内,而他则住在湖熟,没有交往;稍微长大一点,文革开始后,姨夫受到了冲击,一直在接受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恢复自由,在家画画……从这以后,赵安平每个星期天都去南京城南边营66号姨夫家,交上几张自己的绘画作业,请姨夫指导。

    其实,他的姨夫胡国仁家学渊源,又曾师从张书旗、曾农髯、赵古泥、邓散木等诸多前贤,擅花鸟精山水,书法治印俱佳,功力深厚,乃金陵画坛名宿。

    根据赵安平的喜好与个性,姨夫开始教授他画山水画。那时候,赵安平还不懂,姨夫的山水画是受袁松年影响,云壑深秀,古松抚云,老柳梳风,韵致盎然,呈现出一派高迈的情致。

    跟着姨夫潜心学习山水画后,赵安平开始系统接触各种绘画技能、技巧以及绘画理论知识,然后又经受了用笔、用墨等绘画技艺的超强化训练。他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极强,对艺术的渴求,像被放进艺术海洋中的一块巨大海绵,贪婪而又不停地汲取着艺术的营养。在姨夫严厉而又苛刻的指导下,赵安平深刻领会笔墨和状物写神之法,寻找到了学画的快乐。

    这种学而不厌的状态,无疑给他的艺术思维以及绘画的生命意识带来了质的飞跃。从此,艺术大门已开始为赵安平徐徐打开。

    有时我在想,一个人能成为什么,都是命中注定的,不然,赵安平在成为著名山水画家之前,为什么有那么多机遇在等待着他?

    正在跟随姨夫学画之际,因为行业培训,赵安平又被单位选送参加了江苏省首届包装装潢培训班学习。这次学习主讲教师都是来自南艺的教授,其课程浓缩了大学四年的教材。在三个月短短时间里,赵安平主要学习了素描、色彩、构图、绘画、美术字、图案设计等等内容,从而让他更为直接地接受了科班的规范教育。

    参加这次专业培训后,赵安平在金箔厂包装设计上如鱼得水。印刷改革进行照相制版后,他开始在纸上画,设计很多著名产品的包装盒子,如麝香风湿油等,打入香港以及海外市场,在业内可谓是闻名遐迩。

    金箔厂塑印车间主任有开拓精神,是他的好朋友。有一次,主任委托赵安平设计香烟包装盒上的金拉线,他利用业余时间精心设计和制作,经过多次修改,终于设计出“印金拉线”。该拉线在塑印车间制作成功,成为国内香烟包装盒上的首条拉线。

    后来,这位有开拓精神的主任在改革声中去了改革前沿广东花县创办公司,同时也将这条拉线技术带走了。因为是好朋友,主任到广东后,经常打电话邀请赵安平一同去发展。而这时,赵安平在金箔厂的工作也是风生水起,经常获得领导的表扬。领导在表扬他的同时,也不忘批评他的车间书记,这样一来,赵安平遭到了车间书记的记恨,处处受打压,处处被穿小鞋,无奈之下,在金箔厂干了16年的赵安平,终于强忍着心中对金箔厂的眷恋之情,于1991年出走广东。

    赵安平的夫人也在金箔厂工作。赵安平出走后,他的夫人也受到牵连,被迫离开工厂,来到广东。

    南国广州的天空总是热烈而又诱人。矗立云天的玻璃幕墙楼宇,连成一片的

    整洁漂亮厂房,车水马龙般繁华洁净街道,甚至连空气中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渴望、活泼、热情、追求、收获的味道。

        这一切,让赵安平内心充满着无限活力。

    赵安平是个实在而又懂得报恩的人,无论在哪里,或者干什么,他都力求干得最好。在广东同事这家公司里,他一干就是八年。八年时间里,他将自己原来设计的香烟盒上的金拉线推广到云贵等地多家香烟生产厂家,尽管工作量大,但他过得自由、快乐,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在这种心情中,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正是这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他的艺术。

    电话是一个温州老板打给他的。老板在电话里说,你们公司里的人都跳槽到我公司里了,你还在那里呆着干什么?来我公司吧,我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接到电话后,赵安平懵住了。原来,因为某些原因,公司里的人都跳槽了,他专心业务却还不知道。在温州老板的多次真诚邀请下,1997年,赵安平也只好改换了门庭。

    这也是一家专为烟草生产提供工艺配套设施的公司,老板还是让他负责云贵线的业务,赵安平干起来非常得心应手,业绩蒸蒸日上,直到现在。

    不过,他还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在广东的日子呆久了,他非常想家,像风筝一样,哪怕是在梦里,心都被一根常常的线牵扯着,线的那一边就是故乡,是秦淮河边的山山水水,是儿时的笑声,于是,他整天显得焦虑不安。

    他的内心所想没有逃脱夫人的眼睛。看着他心神不定的样子,夫人对他说,想回家咋们就回去吧,这里没有什么好留念的。于是,在夫人的支持下,2004年,他们回到了南京。

    当他的双脚踏上南京坚实而温暖的土地上的时候,当他的目光触及到南京那熟悉的景致的时候,赵安平好像自己找到了一种心灵回归的感觉,以至于自己有种想要画画的冲动。

    虽然在广东的时候也经常画画,虽然出差去云贵时经常去大山写生,但这一切都无法激起他的绘画情绪,尤其是让他的心无法宁静下来。

    心情无法安静,他就曾好几次想丢下绘画。每当这个时候,首先是夫人安慰他,说这是一种快乐,又不是为名为利,何必让自己不开心呢。也有朋友说,你的绘画功底扎实,已经到了一种高度,丢掉了很可惜……看着自己无论搬家到哪里,夫人都将自己的写生稿、绘画资料以及创作作品带在身边时,他就有了一种力量;每当听到朋友们这样劝说自己时,他就回忆着自己从儿时一路走过来的艰辛求艺历程,心里便立刻种愧疚感……于是,他不但坚持着绘画,还凸显出一种强迫感。

    回到南京后,除工作外,他就是学习、写生、画画。多年来,他又认真研究了李可染、黄宾虹、钱松嵒、魏紫熙等现代大师的绘画艺术,并上溯北宋时期等名家山水画,同时对南京周围的景色认真观察。他经常去玄武湖、栖霞山等地写生。湖边的每一棵柳树,山上的每一处岩石等,他都仔细观察过、研究过,并画了大量的写生稿。他不仅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自然山水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孵化”、“移植”,从而将眼中山水变成心中山水。

    有了心象山水后,再加上在绘画艺术上的不断摒弃、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及不断成熟,在创作时,他根本不按章法走,而是先拿笔用淡墨在宣纸上涂抹,等意境出来后,再用笔随性勾勒,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不带任何刻意与雕琢,可谓是心到、笔到、手到,墨从心出,一气呵成,将自然的勃郁生命移至于纸上,表述着自己对生命的一种体验,一种情怀与憧憬。

    纵观他的山水画,那是抽象与具象的相融与结合,取义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用墨考究而又轻松自在,立意简明清新而又富于想象空间,没有太多意象上的累赘现象。尤其是江西赣州、黔南苗寨、皖南风情等地的写生作品,极显构图功力与审美取向。他根据自己的叙事要求,将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运用得随心所欲,在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甚至超脱了绘画语言功能,每一笔,都流露出对生命的追问和对自然的思考,让绘画语言传递出文学语言的意境。

    古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主要是从山水中提炼文化气韵。赵安平的山水画,注入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与感悟,以开朗的造型,随性的用笔,在追寻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山野气息的同时,多以美好意境为精神寄托,使浓郁的生命气息荡漾其中,给人一种欣喜向往的感觉。如《秀山静水》《皖山晓意》《岁月悠悠》《唐人诗意》《太行居图》《山寨人家》《黔南苗寨》等等,在他的笔墨中,无不体现出葱郁的生命活力,不仅给人一种水墨淋漓的笔墨、气韵、色调体味,还蕴含着一种可贵的民族情感、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更透露出一种哲学深思、生命忧虑与自然律动,展现出一种情绪和力量,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安平的怀旧情结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生命状态下,他常常将笔墨伸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那份纯真的记忆,并创作了一幅十六米长卷《金陵文苑图》以及《梦回故乡湖熟古镇》等,让逝去的岁月凝固在画面上,保存在永恒里。

    针对他的山水画作品,有评论家说:作品笔姿秀雅,风骨清雅,技艺娴熟,盎然于楮墨之中的,是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书卷之气,以崭新的时代风貌而自成一格。

     

    其实,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靠的不仅仅只是所谓的技法,作品本身所透露的思想与画家本身所赋予的情感,才是艺术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因素。

    赵安平既是敏感的、热情的,又是沉静的、朴素的。他的敏感与热情,勃发于他对艺术的倾心,而他的沉静与朴素,则源于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集众家之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赶潮流,不追求古怪拙丑,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扎扎实实地走自己的正道,使自己的作品无论在结构或是在用笔方面,特别是抒发情性上,都常常呈现出新颖的、出人预料的效果,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朗疏阔、含蓄隽永、雄健韵致、既根植于传统又不乏时代风貌、具有意境深度和形式变化的新的山水风貌,成为金陵山水又一名家!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