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墨相
千年之前,有个人把细长的狼毫蘸进烟碳混着冰片和薄荷研磨而成的细腻墨汁里,浸入,提出,笔锋轻颤,一团团氤氲便在纸上怒放开来。笔起,笔落。在只有黑白两色的纸上,揭开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喜欢古人那云烟成雨的水墨世界,墨色清雅,气韵流转。携水墨意韵与纸上,留淡静闲雅于心中。淡淡水墨画韵,有着古雅的气质,虽不能刹那惊鸿,却可越品越有韵味。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颜色作画,而只有他们,只用墨色作画。小时候一直好奇,为什么世界上颜色那么多,但中国人,却只用墨色来作画?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其实墨色,是只有中国人才会深懂的一种颜色。它就像是一个密码,能解开作品背后的心事。书画家们凭着对黑白、浓淡、润渴的运用,便能将时间和空间融汇在一起,创造出一段情,一个景,一方世界。就好像那太极阴阳鱼,只是黑白两色却囊括了天地间极致的道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墨色体现于“黑白”,黑白是太极、阴阳。受道家“淡泊”“无相”思想的影响,墨色已不是色彩学的单一墨色概念,它具有哲学的色彩。
清初画家石涛留诗一首:“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团团天地宽;试看笔从烟中过,波澜转处不需完”。在古人的眼里,墨色能包容万物中的五光十色。
墨色,本为玄黑之色,但遇水,就能幻化出万相颜色。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传统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又因着五种墨色各有干、湿的变化,这就造就了中国书画中奇妙的万相千情。
若把这五彩的墨色用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来比拟的话,浓墨的线条,饱满酣畅,如王熙凤;淡墨的笔触,清爽秀丽,如林黛玉;润墨的笔触,墨温华滋,如宝钗;渴墨的笔触,奔驰难制,如探春;白墨的笔触,茫若云烟,如妙玉。
这五彩墨色,只要在纸卷上宕开一笔,便能渐次生成一首诗,一阙词或一幅画,生尽这天地间的万相千情。
陈丹青说:水墨画是全世界最好的画。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水墨画中,除墨色之外并无他色,主要因为中国的水墨画,并不是着重对物象的描述,更多的则是趋向于人的内心世界,是画家对自然物象的直观感悟与他内在空灵心态的融合。
水墨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若要气韵生动,就要在水墨中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天人合一。石涛说: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
自古以来,水墨都被文人认为是通向化境的神韵之道。
《寒江独钓图》中,画家没有对江水进行刻意的描绘,而是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水波荡漾之感,却让人感觉得到江水浩渺。画面中亦没有萧瑟的冬景,他用蜷缩的渔翁躯体神态,将那寒意逼人的冷冽直接渗透出来。极简的留白,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只有水墨才能体现出虚与实运用的最高境界,创造出万般想象空间的意象境界。
北宋名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画第一。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他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描绘出了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雄伟的自然景色,以及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当我们凝神这幅《溪山行旅图》时,会在某一刻领会到一种生命的感动。世人所洋洋自得的事情或者骄傲,在大自然面前不值一提。人如同蝼蚁一般的微不足道,渺小如一粒尘埃。在亘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人甚至不如路上的一粒砂石。生命是短暂的,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人的生命时间并不是一个长度单位,而只是时间轴上一个刹那的点。
八大山人,万物在他的笔墨下都有了人性,都有着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他画的鹰,白眼朝天,桀骜不驯;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荷,离根飘零,身世孤凄;即使最美丽的孔雀也是皮塌毛落,丑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世界在他的笔下,是枯枝、残叶、衰草、怪石、寒江拼凑而成的残山剩水。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在阅读一个大孤独、大悲寂的灵魂,触摸到他在三百多年前的巨大孤独和傲岸,感受他散发出来的强烈生命气息。
以笔墨而生成的书法亦是如此。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一种书写形式,能像中国的书法一样,让人可以进入到化境之中。李白在《赠怀素草书歌》中说怀素:“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怀素认为自己“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杜甫在《八仙歌》中赞张旭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酒醒后再看自己的草书“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西方人在欣赏日本书家手岛右卿的草书作品《崩坏》时所谈的感受一样:“尽管我不知道手岛先生所写的是什么字,但站在作品面前,我感受到了一种天摧地裂的毁灭般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