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
汉字之美,书法之美,这里面隐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对我们民族品质的塑造,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新鲜和感兴趣的。
从古人的角度看来,“识字、读书、写字、作文”是基于汉字的一个完整系统,是一种反映生命本体的文化。书法从萌生时起,都是兼具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的,如果离开了汉字所承载的传情达意,书法必然变质。
因为汉字的承载性、书写性,书写内容往往就决定了书写形式;书写的动机和目的,往往也会决定书写的品质;更因为毛笔的写意性、瞬间性和唯一性,再加上纸墨环境的差异性,作者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就成了书法的灵魂。
明代王绂在《论书》中云:“书之为技,末之末也,胸无数百卷书,不能作笔。”古代留存的书法经典几乎全为书写者自作,书法与文辞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我们写的汉字,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之中,但是无论是篆、隶、草、行、楷,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度,是不能随便写的,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大错!楷有楷法,篆有篆法,隶有隶法,草有草法!离开了这些法则和规矩,就不是“汉字”!更不是什么“书法”!
当今社会,一谈起书法,动不动就颇为时髦地讲“创作”、“创新”。但纵观书法史,则很少有称得上“创新”的,在前人基础上“出新”就已经很不得了了。况且,传统中更多强调的是心态学养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的“求新、求变”,非要弄得和人不一样。
因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再加上纸、墨、心情、环境的差异,人和人的字迹不同是必然的,即使是自己两次写同一个字也总有不同。本来就不同,再去追求不同,没必要。
众所周知,儒、道、释,分别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和谐”,推崇“匹夫有责”,目的在于治世;道家强调“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提倡“弃恶扬善”,主要目的是治心。因此不难看出,中华文化其实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和“改善自己”一直是我们文化的至高追求。在书法上一样,“人”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要想整体上达到“和而不同”、“自然而然”、“不断完善”就必须学习几千年来无数前辈们摸索出来的经验,“书”而有“法”,才是书法。
而当代的一些“书法家”,想否认和淡化汉字与生俱来的承载性和实用功能,认为古人书法理论里的奇趣、险峻就是变形,就是“视觉冲击”和“个性”,于是书法的取法开始变化,这种对形式感、视觉感的过分强调,其实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使当代书法迅速地丢掉了格调和品质。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把书文、诗书并列而称。在他们那里,这两者是不可分的,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书法和诗文一样是表达真性情的,但没有二三十年背后的训练,没有板凳不坐十年冷的精神,没有忍得住孤独、寂寞的功夫,没有闭门觅句,哪来的对客挥毫?
可如今,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之情,大家似乎都“等不及”,这已经成了当今社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种心态在书法上,尤其明显。大概稍稍学过几天书法的人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用功,有些山是永远也翻不过去的,所以有些“聪明人”,干脆自立山头,一改“书写”是为内容服务的实质,不再依“法”行事,开始走捷径似的夸张。夸张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源于内心和古人相比的自卑。
他们打着个性、艺术和创新的旗子,拿到了话语权,从概念上绕了路,以视觉和审美为托词,丢弃传统,篡改理论,简化难度,抬高门槛,既忽悠了百姓,又赚来了金钱,同时也自立了门户。
有些人,对已知的技巧,故意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视觉线条,几何物理,几乎用遍,只信他人,不信自己;有些人,对后起之秀,以年龄和职位炫耀,肆意评议,冷嘲热讽;有些人,人云亦云,理论上说的都对,可实际上自己做不来,或者总有些地方是错的;还有些人,“艺高胆大”,举办展会,贴彩找金,图名谋利,不断“创新”,使得书法逐渐成为杂耍……
书法崩坏,妄语狂飞,肆意翻案,是谁之过?
好在还有老百姓。大多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化”化于骨血,“传统”传在民间。老百姓们几乎都知道:学书之道,“三天不写手生”,全靠坚持不懈;学问之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提升自己的整体水平,才是正道。
艺本于真,真善美是所有艺术的根基,老百姓们也知道;老百姓们还知道,欲速则不达——大雅君子一直是讨厌和忌讳速成的。
是的,没有“厚积薄发”,没有坚韧和不舍,舒其形体,舒其心志是无法完成的。书法即人法。为人处事,知阴守阳,分轻辨重,察圆布方,随曲就伸,难道是可以用小聪明和忽悠来解决的?
你可以古拙,可以质朴,但是不可以没有功夫,没有美感。总拿那些非经典的古人字迹来为自己的丑辩解,看似有个性,其实暴露了利欲熏心的恶俗和审美能力的低下,产生的只能是留下千古骂名的文化垃圾。
中国书法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孔子说“游于艺”,而现在,书法成了一种专业。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学了几年就出来吹牛的“专业名人”,这本身就是笑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写得好不好,自己去西安碑林看看不就知道了?
如今的“书法艺术”,帽子是日本的“书道”,身子是西方的“视觉”,只有两只脚是中国传统的“人本”。书法的三个要素,真、善、美,已经变成“脏”、“乱”、“差”,“假”、“恶”、“丑”了。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这是方孝孺的话,也算是对“书法”的另一种具体解释了,大家可以体会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