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万里行程终可至,唯是师恩无尽期

    2013-12-04 01:12
    人生需要呵护温情,有一份温情于心底,便会温暖漫漫的人生路,这温情呵护的越精心,温暖越怡人。温情若美酒,愈久弥香。
    幸识马泉老师二十五年了,我学画也经历了近三十个冬夏。每每想起老师,总让我心中充满温情。每与老师见面或通过电话,总让我倍受鼓舞,倍感亲切与温暖,便觉得这世界亦是一派春光。二十五年,老师那父亲般慈祥的目光仿佛一直在注视着我,那目光令我心中澄澈,令我激动不已,令我充满自信,温暖与激励着我漫长近三十年的学画历程。
    学贵得良师,1988年,我在京勤工俭学绘画尚不足三年,中国美术馆是我常去学习的课堂。那日,我正在馆内凝息读画,隐约听人提及马泉先生名字,知我仰慕的马老师当时同在美术馆,便急求引见。初识马老师,老师刚五十岁,意气风发,气朗神清,待人和善诚挚。短暂交流,便觉甚为亲切,如沐春风。此后,我便常携了自己的习作到北京画院老师的画室去求教,老师总是循循善诱、细心教导,若春风化雨。每次从老师画室出来,心中总是满腔欣喜,充满自信,温暖着我整个回家的行程。二十多年过去,不觉之中,老师在我心中渐渐地有了亲人和家人的感觉,有了两地心相牵挂、心相思念的感觉。
    88年随老师学画不久,老师安排我临摹学习传统线描艺术,为了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中国画线描的要领,老师便拿出自己临摹的「群仙祝寿图」白描原作让我拿回家对临。「群仙祝寿图」为清人任伯年的代表作,马老师的临品约为60cmx300cm,临品造型准确、线条生动流畅,甚为精彩,为马老师临摹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让认识不久的学生将自己的精品原作带回家去临摹,此举相信美术界同仁均知其份量之重,亦知老师诲人之诚挚,我也深深地感到老师对我期望之殷切。
    1989年,我正式到北京画院马老师画室研修,老师基于我自身条件和长期发展考虑,劝我改画山水画,我遵从老师的建议,至此,确立我一生选择画山水画的目标。在画院学习的第二年,老师念及我在京求学之不易,主动联系画院教务处,免收了「他该得到的」我的一半学费。研修结束,我飘在北京,生活甚是拮据,老师又将自己东城区雨儿胡同的一间房子腾出来让我居住。九十年代初,北京的书画巿场刚刚起步,如我这样的中国画后学,以画实难糊口。无奈,我只好再次回到河南省通许县乡下的老家生活,老师便与我书信不断,鼓励我不懈学画之志,并常于信中夹些零钱与邮票与我。这些信我一直保存着,至今读来依然泪湿双眼,依然感动至深。随后,老师又将他河南的收藏家朋友介绍于我,让他帮我解决经济的困窘。师恩若父爱,此刻,我早已泪盈双眼,笔难成文了......。
    千里行程终可至,唯是师恩无尽期。1994年,我谋职于甘肃省金昌巿群艺馆「现更名为市文化馆」,北京渐渐去的少了,与老师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每逢佳节、吉日,或于学画有惑之时,依然习惯于电话中向老师问候与求教,老师依然旁征搏引,深入浅出地为我解疑释惑,我依然于通话之后满腔欣喜,心若孩提。此间十余年,老师在电话里依然达观开朗,我亦知老师依然全力于画。记得老师北京画院退休时曾与我讲:'若天祐我活九十岁,我争取每年画出两张好画,这样,我还能画出60张好画"。这期间虽不常见老师,但我感到,老师那慈祥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温暖着我,老师那执着求索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2006年秋,我再学京华,先访老师,老师已年近七旬,依然心朗体健,但白发渐多,衣袖渐宽。我虽满脸笑容地与老师交谈,但泪在心里流,满腔酸楚,满腔的自责,悔恨自己这么多年未来京看望老师,对老师实在是关心不够。感师恩如山,自己对老师却寡情若水,心底唯是愧疚。
    在京进修的两年多,我成了老师家的常客。老师住和平门西,我居琉璃厂东,穿过琉璃厂东、西文化古街到老师家,不足两公里,每每老师相唤,我总是一腔欣喜的奔向老师家。老师家是我生活物质的补给站,老师与阿姨对我关怀备至。阿姨恐我常期外面吃饭对身体不好,专门为我准备了炊具与米、面、油等厨房用具,还特别给我了一个电饭锅,让我专门做米饭用,恐我吃面太多导致血糖升高......。我们还一起吃遍了老师家周边考究些的饭店,却总是老师付饭资,我是吃饱了再兜着走。
    再次进京研修,我也是带着许多创作上的困惑而来京寻求突破的,与老师多次交流,老师建议我放弃自己当时已画得比较熟练、满纸古意的"残山剩水",将创作题材转回到自己比较熟悉的西部山水来,不跟风,不拟古,画出自己深切的、独特的个人面貌,以求自己画境的突破与升华。画风的转变取决于思想的改变。当然这转变与我而言是痛苦的,我虽对那古意山水依依难别,但我也知道,老师的观点是我创作之路的最终取向,所以我还是毅然决定遵循老师的意见,"丢下拐杖,走自己的路。老师再一次为我奠定了创作的走向。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马老师与我,远甚于此。
    潜心于艺一甲子,独标风骨六十年。2013年8月,老师从艺六十周年展览于中国美术馆一楼西侧三厅开幕,共展出老师的人物、花鸟、山水、工笔、写意及书法作品一百余幅。一幅幅各具神釆的力作佳构,既印着新中国美术60年的时代气息,也记录着老师60年的探索足迹,更凝聚着老师60年的心血、智慧与才情。我反复观看与研读,深深地为老师艺术的造诣与执着的精神所震撼。我自知自己人微言轻,没有资格给老师的艺术定位,但老师的许多作品,深植于我的脑海。老师的审美思想,影响着我的创作取向。老师精益求精、严谨创作60年如一日的态度,更凝聚成了一种精神,激励我近三十年的不懈追求。饮其源者怀其流,艺虽未成愧师恩。
    甘肃省金昌市金昌画院 金长虹
    应马老师从艺六十周年文献集而记
    2013年12月3日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