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9
三十年前的家乡豫东平原,每当春花初放之时,也是农民一年忙碌的开始,经过漫长冬眠的麦田也睡醒了,泛着绿油油的光,一派生机。农民说,麦苗有三俊,这时节是第一俊。也正是需要对麦苗进行春灌的时候。这时,黄河水会沿纵横的渠道,流到每一个村子的坑坑塘塘。农民会适时地用水泵把水从水渠或坑塘中抽出来,灌溉那一块块极平整的农田。这水入村,村子仿佛有了生机,有了灵性,一扫一冬的萧瑟,一下活了起来。牛羊等家畜,有了天然的饮水处,水边的庄稼、树木、房屋有了倒影,虚实相映。洗衣服的女人笑声伴着捣衣声。
当然,鱼儿也自然会随水而至,春天乍暖还寒,自然无法下水游泳,水边,却是我们童年伙伴嬉戏的乐园,观鱼儿排着队游去又游来,小蝌蚪则连成黑糊糊的一片,我们是捉了鱼儿又去抓蝌蚪,然后,带回家装入瓶瓶罐罐里去养着,当然,大部分是养不活的,哎,不知扼杀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待到夏天,连绵的蝉鸣伴着日出而起,日落始止。人们的心也显得愈加燥热,我们这些孩子,常常是一进家门,甩掉书包便直奔院墙外的水坑,记不得每个村子有多少个水塘,只记得那时候,村里村外的低凹处全都是水,我们这些孩子们每天都会在坑塘中泡上很久,虽也游来荡去,但却游不出什么泳姿,身体不沉下去即可,只是喜欢享受呆在水里的感觉。最恐惧的是腿在水里忽然抽筋或脚被水下的枝杈、树根或藤绳缠住,这种情况严重时会造成致命的伤害。每年夏天,每个村子都会有如此被水淹死的孩子。尸体捞上坑边,大家会全力摁着溺水孩子的肚子,往外面挤水抢救,孩子父母闻讯跑来,面无血色悲痛欲绝,甚尔是撕心冽肺的绝叫。小孩死去不能过夜,当天就要立即赶制一个薄薄的棺材,找一处荒地埋了。按乡俗,小孩子死去是不能埋进家族祖坟的。这般情景,三十多年过去,依然历历在目,依然满腔凄怆。
小孩子记忆力虽好,但却不善汲取教训。渐 渐地又会跳到坑里游玩,只是会不约而同地再不到那死了人的坑里去。
一次跟母亲去姥姥家,依然和一群孩子在坑里玩,记得那个坑比较深,我们几个游累的伙伴,在站立着可刚刚露出头来的水面说话,我忽然隐隐觉得,一个刚才还在我们身边游来游去比我们年龄更小些的小孩不见了,我便扎进水里寻找,现在已记不清我当时是怎样把他救出来的细节了,我们慌忙地把他平放在水边的地上,用力摁着他的肚子,把他喝进去的水往外排,终于使他缓过气来。待下午我与母亲回家路过他家门口,那小孩父母还执意拉我和母亲到他家里感谢了一番。此事过去约十年后,那小孩的父母忽然又托我村的亲戚为媒,要将那小孩已经在开封上大学的姐姐介绍与我处对象,被我母亲诚恳地婉言谢绝了,我母亲拒绝的理由我还记得,她不愿让我和父亲、爷爷同娶一个村的姑娘做媳妇。
秋来,最惬意的事是捉鱼,坑塘水渐少,待到水位降到小腿肚子深,是抓鱼的好时节。伙伴们在已经剩下不多水的水坑,垒上小泥墙,将水坑分割成几个更小的坑,用脸盆先将一个坑里的水泼到另一个坑里,水快干时,几个人一起在坑里将水趟浑,鱼儿便浮上水面,再拿竹筐子捞,俗说说浑水摸鱼,将鱼差不多捞干净之后,再用同样的办法去捞另一个坑里的鱼,半天工夫,可捞大半脸盆大小混杂的鱼,一般情况,半斤以上的比较少,稍大些的炖着吃,大部分拇指般粗细,甚至还有更小的,是挂了面糊用油炸着吃,这些小鱼炸之前并不开膛清除鱼腹内的杂物,炸后吃时,会伴有淡淡的土腥与鱼腥,但更浓郁的还是鱼的鲜味。还有更为简便的吃法,是将鱼糊了湿泥巴埋进刚做完饭的灶灰里烤,泥巴干透,里面的鱼也熟了,拨掉泥巴直接吃,类似叫花子鸡的做法。
童年的那一塘水,至今依然荡漾在心底,童年的鱼水之缘,至今依然常在梦中重见。鱼与水,与我结下了别样的情感,至今再见鱼与水,依然会有一种温润的欣喜于心间。